0%

蒟蒻两年算法竞赛总结

前言

转眼就大三了。

感觉活到今天真的挺不容易的。


获奖情况

  • 2025ICPC武汉邀请赛铜
  • 2025ICPC南昌邀请赛银
  • 天梯赛个人二等奖
  • 蓝桥杯省二等奖(死活进不去国赛)
  • 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省银(但今天又参加了一次初赛,感觉有望进国赛)

一些算竞的感想

其实我不是很会写文字。之前写的很多题解都只是为了自己当时理解,但有很多哪怕是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去搞懂的东西,最后反而懒得去写清楚。

但我还是挺享受写文字的过程的。

我从初二开始接触信息竞赛(noip),当时SDOI有夏令营,我为了省钱自己自学了语言基础班的内容,直接参加了语言提高班,最后拿下了当年普及组的一等奖。

当时的我一直以此为傲,同时觉得自己是个天才,好像没有什么能难倒自己似的。

但是现实痛击了我,我参加了提高组的比赛,最后仅拿到了(好像是20分)。

毕竟奥赛从来不缺天才。有人从小学就拿到国际奖项,也有人中学开始学,只学了一两年甚至几个月,就成了圈子里的大牛。和他们相比,我就只是个陪衬品。

我参加了一些其他奖项,机器人相关的,用拖积木式的编程工具编写程序控制小车运动,得了几个市奖省奖。我不记得当时开不开心了,只记得晚上很晚才从学校回家,被妈妈狠狠吵了一顿,她问我学习和机器人哪个重要,当时我不愿意放弃,回答说机器人,于是她更生气了。

高中,我和初中一起学习oi的伙伴们也都分道扬镳了。他们有人专心学习文化课,有人选择了其他科目的竞赛,也有人去了其他高中,和我失去了联系。说实话当时知道大家都不打比赛了我还挺失落的。

于是我也放弃了oi,开始学习文化课。

但是成绩并不理想。高中很累,我可以听懂课,但是我逐渐没有了精力去听每一节课。我疲于应对作业,疲于应对人际关系,疲于上学。

偶然的,我又看到机器人比赛的报名,虽然和初中参加的有所区别,但我还是去了,并很快的熟悉了新的小车。

好像是因为疫情线上参赛。确定是线上参赛之前我跑了好久的办公楼找报销,但无果,还好不用坐飞机去广东那么远比。

好像得到了个国家二等奖。当时很开心,但是逐渐意识到马上就要回归到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了。

带我们比赛机器人的m老师,同时担任高一某个班的信息技术老师兼班主任。某天m老师叫了几个学生去实验室,问他们要不要参加信息竞赛(noip),我听到了,然后我也去了,虽然那时候我已经高三了。

我们开始每个周练习,我因此躲过了文化课周末的补课。因为m老师对信息竞赛不熟,我在练习之余要教导高一的几个学弟。

比赛结果很不理想。m老师忘了给他们报名,我自己和一中的同学一起去参赛,坐大巴去平邑,因为疫情需要在酒店隔离7天才比赛。

我应该是车上唯一的高三生。

那七天我过的很充实。虽然一天三顿都是方便面,但是我每天一睁眼就是洛谷,一直到晚上天黑,学习了很多新算法,进步很快。线段树和树状数组就是我当时学习的。

可是没用上。我骗了t4的分,水了t2的暴力分,如果t1ac的话可以拿到1=,但是我t1爆零了,最后什么奖也没拿到,给我的oi生涯画上了并不圆满的句号。

我因为其他原因(身体不舒服)脱离了学校在家自学。一模我只考到了300多分,二模没有参加,三模考第一科时我就因为不舒服离开了考场。我记得我只做了语文的第一道选择题,好像还做错了。

但是我也有在家努力。可能比不过在学校的同学就是了。

我参加了青岛某所大学的自主招生(因为体育很差,所以大部分的学校都去不了,也走不了羟基),他问我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我完全愣住了,最后笑着结束了线上面试。

还好高考考的不错,虽然排名不如高一的时候,但是我对这个结果也比较满意了。

高考结束的那几天,要思考志愿填报的时候,我就想起了我的oi经历。我想在大学继续参加竞赛,弥补当年自己的遗憾。

天不遂人意,大学学院好像也并不重视这些b类竞赛(除互联网+和挑战杯,认可目录内的比赛均算作b类竞赛)。

我自己花费时间去网上搜索竞赛相关的信息,包括竞赛报名,竞赛含金量等。

当时拿到了蓝桥和百度的两个省二

学校第一次通知的算法竞赛是icpc的校赛,决定icpc昆明区域赛的两个名额去向。当时我随便拉了两个没接触过算法的舍友,相当于是单挑,最后拿到全校第三。比赛结束讲题时我不断问询学长校队的相关信息,以及如何加入校队,当时学长说加了这个群就行,那时我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

第二次通知也是icpc相关,可惜是丝绸之路。我事前对比赛赛站没有了解,只知道是线上参赛,最后拿到了银牌,全校第一,当时还想多掏钱让主办方多印奖牌。

第三次参加icpc比赛应该是大二上的网络赛了。是我每天(倒也没有这么夸张)在icpc北京官网上查询网络赛信息,通知刚出就找了学校老师。最后我负责收钱和组织,进行了两场网络赛。

第一场忘带证件被赶走了。

第二场做的还行,但是远比学长的队伍要差。

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场只有两支队伍,第二场只有五支队伍,但是申请到昆明站外卡名额举办校赛的时候出现了十几支队伍,最后我只拿到了第五,没有机会参加区域赛。

昆明站学校的三支队伍都打铁了。学长他们自费参加了香港站拿到了铜。其实学长问过我们要不要去香港,但是当时认为花四位数打比赛太过了。

但谁知道呢,这个学期重新组了队伍,从武汉、西安到南昌,三站邀请赛全抢到了名额,最后拿到了一铜一银。

期间参与了天梯赛校赛出题,拿到了天梯赛的国二,可惜蓝桥杯遗憾省二。

大学学校里的几支队伍,除了我应该都是零基础。时常听到他们谈及“oi爷”,或者谁谁从大一开始学很快cf打到了红之类的,想起当时oi的经历,感触颇深。

(我这样的蒟蒻应该配不上oi爷的名号吧)

之后还要参加算竞。但也该为自己的后路做好准备了。


一些算竞以外的感想

高三我放弃了高考。但大三的我不想放弃读研。

回头一看我也有很多成果了,但是还是离保研有些区别。

我现在在中医院住院。并不是什么大病,只是调理调理身体。大三我估计要搬出宿舍,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了。希望能够变的自律一点,每天能睡的早点,起的早点。

暑假有高中同学找我写程序,虽然大部分是AI完成的,我也是小挣了一笔,挺有成就感的。

大一暑假我参加了启明星夏令营和山大的可视计算夏令营,接触了一些图形学。我很感兴趣,但是总觉得离入门还有些距离。

大表弟毕业了。小表弟转校了。暑假我可能要教教大表弟小升初的内容。


暑假的一点flag

  • 调理好身体,调整好作息
  • 刷刷动态规划的题,学学数据结构和数学
  • 看完GAMES101,完成lab
  • 参加2025启明星夏令营
  • 了解一下考研保研有关的内容
  • 做一两个人工智能有关的小项目(练手,不是为了挣钱)
  • 通关黑神话悟空
我很可爱,请给我钱qwq